近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组织遴选出2025年43项农业主推技术,其中与果业有关的主推技术共7项。今天,我们一起关注“渭北旱地苹果种养结合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渭北旱地苹果种养结合
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
渭北旱地开展苹果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发展模式主要技术为“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生草+配方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源堆肥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有效地解决了渭北旱地果园生产中存在的土壤板结、病虫害严重、过度依赖农药、果品品质差、成本高等突出问题,采取综合技术集成,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使果实外观品相和内在品质得以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渭北旱地果业生态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取得相关专利7个,完成苹果有机认证3个、绿色认证14个,完成技术规程5个,命名产地(长武县)名优品牌1个。项目基地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场称号。
(二)推广应用情况
该模式在长武县已经研究探索成功,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毗邻甘肃省泾川县、陇东西峰区也在推广应用。2020年至2023年推广面积23万亩,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建成利用畜禽粪污和生物秸秆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生物有机肥厂2个、长武县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堆肥场1个,建成100立方米以上的沼气池2个,新增标准化苹果现代园区0.285万亩,建成省级苹果龙头企业2个,省级苹果科技示范园2个,市级苹果科技示范园7个,创建省级智慧苹果示范园2个,有机苹果园产地认证4个,注册产地苹果品牌3个。
(三)提质增效情况
实施前,渭北旱地苹果平均亩产2150公斤,平均亩投入4540元,平均优果率65%,平均硬度8.1,平均含糖量13.7%,投入产出比1:5.5。实施后,平均亩增产382公斤,新增总产量为1232.71万公斤,亩投入节省1500元,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2790元/亩,总经济效益3733.73万元,年经济效益4166.4万元,推广投资年均收益率2.65,收集畜禽粪污集中堆肥36560.6吨,化肥减量5376吨。优果率由65%提高到了80%以上,硬度平均提高了0.5-1,含糖量平均提高了2~3个百分点。化肥使用配方肥比常规减少37.5%,有机肥比常规增加60%,土壤有机质提高3个百分点,单位面积空间留果量可增加30%—40%,商品率达到85%以上,增产15%以上,果实硬度平均增加0.5-1,果品自然存放期延长20—30天,库存损耗率降低50%以上。
极大改善果园土壤结构,实现化肥、农药减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秸秆高值高效利用,提升耕地质量,提高果实内在品质和产量,促进渭北苹果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为生态环境的美化和改善将发挥很好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四)获奖情况
通过项目实施,取得专利7个,苹果有机认证3个、绿色认证14个,技术规程5个,长武县名优品牌1个。项目基地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场称号。
二、技术要点
(一)核心技术
长武县在渭北旱地开展苹果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发展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该模式主要技术通过从土壤改良、水肥管理、病虫绿色防控、四季修剪管理、技术模式优化集成,提高栽培管理技术,集成了一套畜禽粪便和果树枝条还田堆肥、施用有机肥、自然生草和种植绿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减少化肥用量,增强作物抗性,降低病虫危害,减少农药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明显提高,果色鲜艳、适口性好、商品价值也高。
在全县整建制推广“生物有机肥+配方肥施肥技术”模式2.9097万亩;“自然生草+种植绿肥”模式1.0959万亩;“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0.215万亩;“生物有机肥+配方肥+自然生草技术”模式0.376万亩;“有机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种植绿肥+水溶肥”模式0.45万亩;9个实施主体利用果树枝条粉碎回收混养殖畜禽产生粪污完成堆肥31413.51方。共开展培训169场次,召开现场会15次,观摩会9次,印发技术宣传资料15000余份,编写印发《长武县苹果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手册》8000份,制作大型项目展示牌12个,悬挂横幅193条。
(二)主要技术内容
1、“有机肥+配方肥”技术模式
(1)牛粪、羊粪、猪粪等畜禽粪污混果树枝条粉碎经过充分发酵腐熟农家肥亩用量4-8方,同时施入苹果配方肥,建议配方为45%(20-15-10或相近配方),每1000公斤产量用25公斤左右,有机肥用量再增加20%—100%,配方肥用量减少10%—50%。另外每亩施入硅钙镁肥50公斤左右、硼肥1公斤左右、锌肥2公斤左右。秋施基肥最适时间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即早中熟品种采收后,对于晚熟品种如富士,最好在采收前,确因实际操作困难,建议在采收后马上施肥、越快越好。采用条沟法或穴施,施肥深度在30-40 cm。
(2)苹果膨大期追肥
7月到8月,建议配方为45%(15-5-25或相近配方),每1000公斤产量用10公斤左右。采用放射沟法或穴施,施肥深度在15—20cm。宜采取少量多次法,施肥次数2—3次。
2、“有机肥+生草+配方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
(1)果园生草
果园生草可人工种植,也可自然生草后人工管理。人工种草可选择三叶草、小冠花、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和鼠茅草等,播种时间以8月中旬到9月初最佳,早熟禾、高羊茅和黑麦草也可在春季3月初播种。播深为种子直径的2-3倍,土壤墒情要好,播后喷水2—3次。自然生草果园行间不进行中耕除草,由马唐、稗、光头稗、狗尾草等当地优良野生杂草自然生长,及时拔除豚草、苋菜、藜、苘麻、葎草等恶性杂草。不论人工种草还是自然生草,当草长到40cm左右时要进行刈割,割后保留10cm左右,割下的草覆于树盘下,每年刈割2—3次。
(2)秋施有机肥
牛粪、羊粪、猪粪等畜禽粪污混粉碎果树枝条经过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亩用量4-8方,9月中旬到10月中旬,即早中熟品种采收后,对于晚熟品种如富士,最好在采收前,确因实际操作困难,建议在采收后马上施肥、越快越好。
(3)水肥一体化
盛果期苹果园,养分供应量的多少主要根据目标产量而定,每1000公斤产量需纯氮(N)3—5公斤,纯磷(P2O5)1.5—2.5公斤,纯钾(K2O)3.5—5.5公斤。灌溉施肥各时期氮、磷、钾肥施用比例如下表。
表1 盛果期苹果树滴灌施肥计划
3、“有机肥+覆草+配方肥”技术模式
(1)苹果园覆草
覆草前要先整好树盘,浇一遍水,施一次速效氮肥。覆草厚度以常年保持在15—20cm为宜。覆盖材料因地制宜,作物秸秆、杂草、粉碎果树枝条等均可采用。覆草适用于山丘地、沙土地,土层薄的地块效果尤其明显,黏土地覆草由于易使果园土壤积水、引起旺长或烂根,不宜采用。另外,树干周围20cm左右不覆草,以防积水影响根茎透气。冬季较冷地区深秋覆一次草,可保护根系安全越冬。覆草果园要注意防火。风大地区可零星在草上压土、石块、木棒等防止草被大风吹走。
(2)秋施有机肥
牛粪、羊粪、猪粪等混果树枝条粉碎经过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亩用量4-8方,同时施入平衡型苹果配方肥,每1000公斤产量用15公斤左右。另外每亩施入硅钙镁肥50公斤左右、硼肥1公斤左右、锌肥2公斤左右。秋施基肥最适时间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即中熟品种采收后。对于晚熟品种如富士,建议在采收后马上施肥、越快越好。采用条沟法或穴施,施肥深度在30—40cm。
(3)苹果膨大期追肥
果实套袋前后,施用中氮中磷高钾配方复合肥,每1000公斤产量用10公斤左右。采用放射状沟施肥,施肥深度在15—20cm。
4、利用有机肥源堆肥技术模式
(1)原料及辅料:
原料:养殖场畜禽粪便、果树枝条粉碎。
辅料:木屑、谷糠粉及菇渣等废弃材料。
(2)原辅料要求:
原料:粪便水分控制在85%以下,以保证运输过程的二次污染控制及堆肥前处理的水分控制,粪便不得夹杂有其他较明显的杂质;果树枝条粉碎长度<1cm。
辅料:辅料要具有良好吸水性和保水性、粒径不大于2cm、不得夹带粗大硬块。
(3)配比工艺要求:
原辅料:C/N比控制在23-28。
含水量:配比后猪粪的含水量控制在52%—68%。
容重控制在0.4—0.8g/cm3。
(4)工艺流程:前处理---主发酵---后熟发酵---后加工。
前处理:原料要求参见原辅料配比工艺规程。
堆高大小:自然通风时,高度1.0—1.5米,宽1.5—3.0米,长度任意。
温度变化:完整的堆肥过程由低温、中温、高温和降温四个阶段组成。堆肥温度一般在50-60℃,最高时可达70-80℃。温度由低向高现逐渐升高的过程,是堆肥无害化的处理过程。堆肥在高温(45-65℃)维持10天,病原菌、虫卵、草籽等均可被杀死。
翻堆:堆肥温度上升到60度以上,保持48小时后开始翻堆,(但当温度超过70度时,须立即翻堆),翻堆时务必均匀彻底,将底层物料尽量翻入堆中上部,以便充分腐熟,视物料腐熟程度确定翻堆次数。
(5)发酵方式:平地堆置发酵
将畜禽粪污、粉碎枝条、谷糠粉及菇渣等物料和发酵菌,经搅拌充分混合,水分调节在55%—65%,堆成宽约2米、高约1.5米的长垛,长度可根据发酵车间长度而定。每2—5天可用机械或人工翻垛一次,以提供氧气、散热和使物料发酵均匀,发酵中如发现物料过干,应及时在翻堆时喷洒水分,确保顺利发酵,如此经40—60天的发酵达到完全腐熟。为加快发酵速度,可在堆垛条底部铺设通风管道,以增加氧气供给。
5、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病虫害防治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推广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配合化学防治,确保了果品安全、营养无公害。化学防治时以选用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为主,按照生产绿色果品的要求选用农药,不使用禁止或限定使用的农药,苹果农药残留明显降低,经检测,果实农药残留各项指标均低于我国规定限量,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三、适宜区域
陕西渭北旱地苹果种植区域及种植条件、气候条件相似区域。
四、注意事项
(一)适应性评估:在推广有机肥集成技术之前,需要进行适应性评估,确保该技术适用于旱地苹果的种植条件。评估包括土壤类型、气候特点、肥料需求和农民的管理技术等方面。
(二)知识共享和合作机制:建立知识共享和合作机制,促进农民、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有助于加强技术创新、问题解决和经验分享,达到快速推广应用。
(三)监测和评估:建立监测和评估系统,对推广应用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这可以包括土壤质量、产量、果实品质、环境影响等指标的监测,以及对农民和种植者的反馈和评价。
(四)技术宣传和培训:对农民和种植者进行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发展模式的宣传和教育是推广工作的首要环节。通过组织培训、专家讲座、农田示范等形式,向农民普及技术模式优势和应用方法,增强农民的认知力。
五、技术依托单位
陕西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站
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