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咸阳市乾县阳峪镇阳峪村的咸阳绿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里,成排的苹果树硕果累累,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果香,工人们正忙碌地采摘。“从枝头到礼盒,这样一颗‘秦脆’能卖到20元。”基地负责人周文斌一边掂量着一颗苹果一边说道。
“‘秦脆’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锋旺教授团队历时十余年自主研发的苹果新品种,在全国多地已形成规模化种植。”周文斌说,几年前,他果断将园区所有老品种更换为该新品种,园区成为了全省首个规模化种植该品种的示范基地。

“我们尝试走‘高端路线’发展农业。从2019年开始,我们的苹果就能论个卖,一个能卖到20元,而普通红富士一个还不到2元。”周文斌说,“目前我们拥有1000亩果园,年产3000吨,还自建了有机肥厂,并借助乾陵的知名度打响了品牌。实现高售价的核心,在于新品种、严品控,再加上有效的营销与推广。”
绿港公司的发展是乾县苹果产业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县已形成以绿港公司为代表的17个千亩示范基地和134个百亩示范园,带动了14万果农参与苹果种植,初步构建起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苹果产业体系。
去年,乾县苹果成功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县委、县政府将苹果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在推广果树种植“乾县模式”的基础上,加快种苗繁育、老果园改造,推动现代化种植技术与标准化生产的普及应用。

如今,在乾县,一颗苹果呈现出两种“丰”景。除了走高端路线,科技创新正在为普通果农带来新的可能。
10月17日,在乾县南陵镇的乾县强盛果业有限公司分拣车间,一颗颗苹果随传送带缓缓移动,按大小自动分流,再由工人细致检查瑕疵。50岁的上艳妮正在生产线上进行人工检查,她介绍说,这些苹果大多从果农手中收购,而果农种植的苗木也大多来自强盛果业。
作为一家集新品种选育、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强盛果业建设了600亩科研基地,试验品种数万个。记者跟随企业负责人李文强走进基地,只见一株株果树排列整齐,其中一株名为“东方长红”的新品种果树格外显眼,经历了连阴雨,基地中多数对照组的果实表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而“东方长红”新品种仍挂在枝头,深红色的果皮散发着诱人香气。

“该品种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新品种,抗逆性强、免套袋、产量高,并且果皮厚实、口感香甜。”李文强介绍。
“不是每个果农都有精力和成本去维护高端品种,我们的目标是培育出农民都种得起、管得好、卖得动的新品种。”李文强强调,“面对未来农村劳动力减少、老龄化加剧的现实,必须发展适应未来趋势、人人都能种的新品种。”
“科技创新是推动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乾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立群表示,当地已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秦脆”“瑞雪”“瑞香红”“红斯尼克”等新品种的适度规模种植。并且对全县树龄十年内的果园实施高接换优,对接穗采购与嫁接人工等环节予以补贴支持。
乾县苹果产业的发展正惠及越来越多农民。
10月17日,在绿港公司基地里,54岁的李小丽正在和同伴铺设反光地膜。“每天能赚一百多元,从家过来骑车几分钟就到,其余时间还能在家带孩子。”她笑着说。
据介绍,该基地带动了周边4个村子入股,每年各村分红超10万元。此外,基地高峰期日用工达500人,辐射周边苹果种植5万亩,前来参观学习的村民络绎不绝。
基地不远处,55岁的果农王利平正在打理自己的果园,她种植的红富士今年预计亩产达8000斤。“种植苹果收益不错,我常去附近基地学技术、了解新品种,今后也打算改种更好的品种。”她说。
目前,乾县果园总面积达44.1万亩,年总产量62.6万吨,其中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37.1万亩,年产量52.9万吨。2024年,全县线上线下果品销售额突破4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果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品种改良与引进,发展一批特色优良品种;强化特色品种的培育推广;增加科研投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强区域公共品牌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品牌保护力度。”乾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邓月玲表示。
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