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沃野“智”变 良种生长——在杨凌,技术创新在农业实践中孕育新机
作者:陕西日报 时间:2025-08-15 10:06:12

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一角(八月六日摄)。 本报通讯员 郭媛媛摄

86日,在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光伏智能喷灌机工作原理。 本报通讯员 郭媛媛摄

8月的关中平原,热浪翻滚,万物竞发。在农科城杨凌示范区,一场场育种竞赛频频上演。

86日,记者在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看到,250米“臂展”的光伏智能喷灌机缓缓掠过高标准试验田,“织出”一张流动水网,滋润玉米幼苗。田间,头戴草帽的工作人员分组采集20多个玉米新品种的科研数据。

这样的图景,在杨凌示范区的广袤田野很常见。

作为我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抓手,通过搭建协同平台、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速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最近,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团队的成员非常忙。他们走进山西、河南、安徽、宁夏、新疆等地的试验田,在记录本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农作物“成长档案”。

这些数据里藏着增产的“密码”。

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种植了96个玉米新品种,每年还有上百个小麦新品种从这里起步,接受品种区域试验。

“我们这里种植的玉米品种‘良玉99’是明星品种,具有产量高、抗倒伏、抗病菌等优势。今年,陕西种了10万亩该品种,明年种植面积有望翻番。”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玉米育种专家宋协良介绍,企业通过与多家科研院所、种业企业深度合作,运用新技术缩短了玉米育种周期,大幅降低了人力、财力成本。

杨凌示范区是全国四大种业创新基地之一,育种水平全国领先。良田配良种,良技加良法,再配套智能化良机,“五良”深度交融,提升了农业生产力。

在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藤蔓间的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精准滋润着每一株猕猴桃。头顶上方,智能伸缩防护棚尤为亮眼——它与物联网感知系统、气象大数据实时联动,像羽翼般自动开合,动态应对极端天气,为猕猴桃生长保驾护航。

10年来,我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占德教授团队持续深化合作,不仅优选出‘脐红’‘农大金猕’等新优猕猴桃品种,还联合攻关品种改良、抗逆性提升等核心课题,在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精准管理等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负责人高志雄说。

如今,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构建起“天幕防护——枝序优化——根系养护”三位一体栽培体系,在扶风、眉县等地带动7个基地发展种植新优猕猴桃品种,实现2000亩猕猴桃标准化生产。

此外,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开发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与标准化机械配套,让果园管理迈向规模化、智能化。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等科研机构的帮助下,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还研发了“增氧控温”技术,打造了果品预熟库,精准控制猕猴桃成熟时间。

“用上这些新技术,我们的猕猴桃每斤能多赚一块多钱,损耗还少了三成。”高志雄笑着说。

在农科城,“硬核”的创新成果远不止于此。

前不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单位,绘制出全球首张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谱;2024年,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培育的含油量66%的油菜种质资源,为目前已知的全球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种质;近5年,杨凌示范区累计审定动植物新品种507个,其中国审主要农作物品种72个,占全省80%以上……

成立以来,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农科教资源优势,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在种业研发、作物种植技术等领域取得众多开创性成果,构建起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累计推广效益达2370亿元。

729日,杨凌示范区迎来28岁生日。今年以来,杨凌示范区聚焦现代种业等5条重点产业链及N条特色培育产业链,全力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品种培育到全链升级,在这片沃土上,涌动不息的创新活力持续转化为向“新”而行、向“质”而进的澎湃动能,驱动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迈向更高水平。(记者 付玉玮 通讯员 郭媛媛)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