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省农业农村厅传来消息,近年来,我省锚定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因地制宜推进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2024年8条省级特色现代农业重点链综合产值6480亿元、同比增长5.8%,带动发展131条县级超十亿产业链,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9元、同比增长7.1%。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体系优服务。我省先后出台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和果畜茶菌药“1+7”高质量发展意见,建立部省共建和厅市共建产业链机制,印发稳定肉牛奶牛产业发展、优化果业生产布局等相关支持政策,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省级多部门联动建立涉农主体服务机制,征集产业链经营主体发展需求,推广“陕农贷”风险补偿金等金融产品,开展企业、科技、银行、市场等对接活动,加快解决产业链经营主体招商引资、信贷金融、技术品牌、人才用工等需求。
强化特色引领,延链增效兴产业。我省突出特色、优化布局,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区集中,苹果、猕猴桃、羊乳3个产业体量稳居全国首位,茶叶、食用菌产量和设施农业规模位列西北首位。实施农产品加工三年行动,全力抓好加工园区建设、技术推广、品牌营销等加工实事落地,累计建设570万吨果品冷藏库、每小时1800吨智能分选能力,形成每年100万吨浓缩果汁加工、92万吨菜品加工、3000万头生猪屠宰、150万吨羊乳加工能力。
强化融合赋能,搭建载体强县域。我省立足产业链典型县和重点县,三年吸引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等300多亿元支持县域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谋划实施延链条、促融合项目586个。按照一链一群、一县一园区,推动四级联建、链群同构、三产融合,累计布局苹果、奶山羊等国家级产业集群11个,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省级产业园80个,实现产业链重点县全覆盖。建设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106个、农产品加工园区35个,省级以上融合载体达到319个,有力推进产业集聚、要素集约、企业集中。
强化主体带动,紧密联结富农民。我省深入实施龙头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启动农业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梳理惠企“政策包”,组织企业赴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招商引资、拓展市场,累计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74家,拓展确定90家链主企业和28家重点企业。开展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和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7万家、家庭农场11.1万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200个,全省经济强村增至12.3%、薄弱村降至3.1%。同时,建立“企业+场社+基地+农户”“集体经济+企业+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吸纳就业、入股分红、合作联营等方式,将农民深度嵌入产业链。(记者 赖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