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智慧夏管”绘“丰”景
作者:陕西日报 时间:2025-07-04 10:26:35

永寿 全面管护产优果

627日,永寿县马坊镇马坊村果农在果园进行夏季修剪。 本报通讯员 李建龙摄

6月的永寿,绿意葱茏,瓜果飘香。果园里,苹果挂满枝头,长势喜人,果农忙着除草、疏果、套袋、拉枝、剪枝。

夏季是苹果园管理的关键时期。此时果树经历了幼果的迅速膨大、新梢的旺盛生长以及花芽的分化。这些生长过程对果实的品质和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夏季修剪可以改善果树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也可以通过适当修剪促进花芽分化。”627日,永寿县盛丰源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金刚告诉笔者,近年来,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合作社苹果种植基地栽植瑞雪、鲁丽、爱妃、秦脆等新品种苹果160亩。其中,瑞雪苹果去年每公斤卖到20元,销往浙江、广东等地。今年,基地采取了人工除草、安装防雹网、施农家肥等管护措施,预计苹果产值可达400多万元。

永寿县新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门新年说,因为苹果质量上乘,辽宁丹东的客商唐永贺已连续11年到他们合作社收购苹果。

永寿县的苹果之所以能受到外地客商青睐,成为群众增收的“金果子”,离不开科学的管护。马坊镇马坊村党支部书记李金明说:“我们村有600多亩现代果园,通过科学种植和管理,实现了早中晚熟苹果相结合的生产格局。”

近年来,永寿县立足地理优势,以果业全产业链建设和高质高效苹果示范园建设为抓手,着力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加大苹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果业质量和效益。如今,苹果产业已成为该县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农业主导产业。

永寿县园艺工作站站长杨双晓说:“永寿县已认定绿色果品基地16.2万亩,有机苹果基地1.8万亩,苹果出口基地1.5万亩。今年,全县通过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全方位提升果品质量。截至627日,实施套袋19.8亿个、拉枝13.6万亩、修剪15.8万亩。”(李建龙)

大荔 精准滴灌稳秋粮

627日,工人在大荔县韦林镇望仙村安装灌溉设施电磁阀。 受访单位供图

夏收甫毕,夏种正忙。大荔县45万亩夏玉米播种全面铺开。围绕单产提升、保障丰收的目标,该县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等农业节水新技术,为秋粮丰产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618日清晨,赵渡镇赵东村的田野里农机轰鸣。种植户贾磊指挥着播种机在收割不久的麦茬地里穿梭,开沟覆土、精量播种和铺设滴灌带同步完成。他承包的500亩地一天即可播种完。“传统漫灌每亩耗水50立方米,滴灌仅需20立方米。”贾磊算起经济账,“加上实施玉米密植技术,每亩能省下3公斤肥料,亩产能提升近100公斤,实打实降本增产。”

作为“关中粮仓”,大荔县锚定1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项目,持续扩大水肥一体化与密植技术覆盖范围。大荔县通过在1000口水井上增加380套移动式水肥一体化设备,解决6个镇32个村的玉米生育期施肥问题。

新建的水肥精准调控平台宛如农田“智慧大脑”。田间物联网监测设备组成感知网络,实时监测灾情、墒情、虫情及苗情。“这相当于给庄稼装上了‘生命监测仪’,确保每株玉米根系都处于最佳水肥环境。”大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兰涛介绍。

为进一步推广节水技术,大荔县还打造了2500亩智能水肥一体化核心示范区。在韦林镇沙苑农场的高效节水示范田,由“水罐+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电磁阀”组成的智能农田网络,让管理者仅需一部手机,就能轻松对千亩良田进行精准灌溉。

近年来,大荔县创新节水增效思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广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显著提升了农业用水效率和抗旱保收能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赵卓昱)

靖边 头茬萝卜丰收了

628日,靖边县东坑镇陆家山村的白萝卜进入采收季。 本报通讯员 陈治武摄

628日,在靖边县东坑镇陆家山村,550亩白萝卜田里一派繁忙景象。工人麻利地收获萝卜,并将它们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田埂上。

“头茬白萝卜亩产5000公斤。”种植户殷建峰说,“我们正在加快收获。”

“以前,3月下旬播种,遇到风沙和倒春寒,就得重播。现在利用无纺布覆盖技术,保温保湿还防沙,春播期能提前一个月。”殷建峰说。

从去年开始,靖边县针对早茬蔬菜种植推广无纺布覆盖技术。这项技术能将土壤温度提升2摄氏度至3摄氏度、风沙侵蚀率降低90%,让白萝卜苗在沙质土壤中扎根更稳,为丰收打下基础。

“无纺布孔隙小,既能让阳光穿透,又能留住沙土。今年春天,我们这里遇到倒春寒,覆盖无纺布的地块,幼苗存活率比传统种植提高了60%。”靖边县园艺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建宏说。

田垄间,黑色的滴灌带精准地将水肥输送给白萝卜的根系。“我们使用的是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水肥能像打点滴一样精准送到植物根部。”殷建峰说。

与传统漫灌相比,使用该技术后,每亩地可节水30%,肥料利用率可提高40%。“现在,通过手机APP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就能调控水肥配比。”殷建峰说。

如今,靖边白萝卜种植产业已形成“标准化种植+机械化采收+智能化管理”模式——播种机按株距精准下种,采收机一次性完成挖掘,之后进行去叶、分拣、装车。如今,每亩采收成本比过去降低200元。

“现在,一茬白萝卜收获后,接着种二茬。二茬白萝卜在中秋节前后就能上市。”殷建峰说,今年,靖边县种植白萝卜、青萝卜(包括复种二茬)超过5万亩。(陈治武)

南郑区 “智慧果园”果飘香

627日,汉中裕美兴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员工在延伸水肥一体管。 本报通讯员 何祥斌摄

625日,位于汉中市南郑区汉山街道汉山村的陕西红海绿洲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物联网大屏实时显示着土壤温湿度与光照数据,无人机在果园上空喷洒生物农药,技术员指导农户精准调控水肥……

在红海绿洲公司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猕猴桃智能温室大棚,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自动感应温度、湿度和光照;智能滴灌设备将肥料精准输送到猕猴桃树根部,省水40%。在这里务工的汉山村五组村民郭式彦一边轻点“数智果园”APP,一边说:“以前是凭经验种地,看天吃饭,现在是拿数据说话,进行‘数字化’种植。”

汉山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忠介绍,有机肥与绿色防控技术让管理成本下降、猕猴桃的身价也涨了。去年,红海绿洲公司仅猕猴桃一项就实现产值800万元。

626日,汉中裕美兴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智能葡萄大棚里,一串串翠绿的阳光玫瑰挂满藤蔓。

近年来,随着各地种植面积扩大,阳光玫瑰价格下降。在南郑区汉山街道齐力村的汉中裕美兴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通过搭建“数智葡萄架”,这里的阳光玫瑰依然很受欢迎。

“我们的批发价维持在每公斤30元至36元。现在,不能说阳光玫瑰没市场了,而是品质低劣的果子没市场了。”公司负责人杨震说。

据悉,为了保住葡萄的玫瑰香,该公司主要从土壤改良、栽培设施、架形设计、控产提质等方面着手,施有机肥、建温棚,配套水肥一体喷灌系统,采用大冠稀植的葡萄架形,确保每串葡萄50粒至60粒,每串重量控制在0.9公斤至1.1公斤。

数字赋能,让南郑区的果园具备了可监测、可管理、可追溯的“智慧大脑”。南郑区茶烟果业发展中心主任龚学林说:“通过智慧农业的强力支撑,果业正成为南郑群众的‘甜蜜事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何祥斌)

紫阳 轻点屏幕管茶园

紫阳县焕古镇春堰村的智慧茶园(625日摄)。 本报通讯员 储茂银摄

625日,笔者走进位于紫阳县焕古镇春堰村的智慧茶园,只见一排排茶树整齐排列,气象监测站、虫情测报灯等设备散布在茶园各处。工人轻点控制屏幕,喷灌系统立即启动。水雾弥漫在茶垄间,滋润着一棵棵茶树。

“以往,我们都是人工浇水,投入的人力和时间比较多。智慧茶园建成后,我们在电脑上就可以操作浇灌、防虫、监测等系统。”紫阳县宏威富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园区负责人张正国说。

焕古镇金塘村300亩智慧茶园里,茶树长势很好。在这里,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茶园情况。控制室的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土壤墒情、气象信息等数据。

“这个茶园主要栽植的品种是中茶108和中白一号。我们通过智慧管护系统,能直观地了解茶园和茶树状况,进行科学管护。”茶园负责人陈仔良说。

近年来,紫阳县强化科技赋能,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建成科创平台21个、专家工作站8个,培育“科学家+工程师”队伍5支,并通过传感器、云通信、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改造低效茶园。

618日,在红椿镇七里村,农业技术人员为近百名村民讲解茶园夏季管护知识。

“我家有8亩茶园,今天主要来学习采茶机的使用方法,同时了解茶厂对夏茶的收购标准,争取按要求多采些茶。”七里村村民王家华说。

“在现场,我们着重演示了电动采茶机的安全使用以及除草松土、修剪树冠等的技术要领,还围绕山地茶树的生长特性,对茶园夏季高温防范等内容进行讲解,让村民知晓科学管护的重要性。”红椿镇副镇长张连增介绍。

今年,红椿镇通过招引企业,投资1500万元实施了夏秋茶加工项目,截至目前,已向当地茶农收购夏茶鲜叶1万余公斤。(储茂银)

杨凌 智能“神器”显威力

光伏智能喷灌机在杨凌良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进行演示(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625日,在杨凌良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一台光伏智能喷灌机正精准喷灌,为作物送上“及时雨”。这项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朱德兰教授团队研发的创新成果,成为夏季作物高效管理的“科技利器”。

夏季持续高温加速了作物的水分蒸腾,需水量比其他季节激增。传统漫灌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可能导致灌溉不均,影响作物生长。光伏智能喷灌机的出现,解决了这些痛点。其顶部太阳能板将夏日强光转化为清洁电力,底部导航轮可沿着渠道自主穿梭,双喷头可形成30米至50米水幕半径,如同为农田编织起一张“灌溉网”。“传统漫灌在复杂地块易产生灌溉盲区。我们的设备能贴合地形自动调整,节水率超40%。”团队成员张桂圆说。

这台设备集成多项创新技术,成为夏季作物管理的得力助手。其光伏驱动解决了干旱地区电力匮乏问题;机械导航技术突破了地形限制,即使面对丘陵、梯田等复杂地块,也能灵活调整喷洒角度和路径;模块化设计使其既可单机作业,又能组合覆盖连片农田。

朱德兰介绍,团队正推进AI技术升级,计划以地埋管道替代明渠供水,实现耕地零占用与智能调控的无缝衔接,推动灌溉技术迈向4.0时代。

在夏季作物管理中,光伏智能喷灌机的节水优势尤为显著。在示范基地,技术人员算了一笔节水账:与传统的漫灌方式相比,使用该设备管理1000亩的农田,每年可节省8万立方米水资源,相当于160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

在示范基地中央,7种节水灌溉设备组成“科技矩阵”,直观展现着夏季作物管理的技术迭代。朱德兰表示,下一步,团队将搭建智能灌溉云平台,整合气象监测、土壤墒情与作物生长数据,为夏季作物量身定制灌溉方案。(米蓓)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