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 :一对父子的苹果事业“接力跑”
作者:陕西日报 时间:2025-07-04 10:16:19

最近,又到了苹果套袋季。在宜川县的田间地头,青色的苹果穿上了“衣服”,丰收的希望挂满枝头。

620日,在宜川县秋林镇上葫芦村,呼永祥蹲在果树下,掏出手机,给远在无锡的儿子呼鹏打起视频电话。

“鹏娃,苹果已经套袋了。”老呼转动镜头,挂满幼果的枝头填满了屏幕,“你抓紧对接商超和企业客户,让咱们的高原苹果畅销长三角市场。”

屏幕那端的呼鹏正在核对客户订单,看着电脑里的销售数据说:“爸,您放心。‘苏陕情’品牌在无锡已经有口碑了,老客户都在催问今年的新货呢。”

5年前,呼永祥抓住苏陕协作政策机遇,在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开设延安苹果专卖店。两年后,呼鹏子承父业接手无锡的生意,进一步开拓市场。父子俩推出果树认养模式,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将延安苹果送到更多南方消费者的手中。

父亲用脚板踏出新销路

2007年初春,37岁的呼永祥站在自家苹果园里,望着远处连绵的黄土坡,做出了人生中重要的决定——放弃在县城收入尚可的装修工作,回乡跟随父亲种植苹果。

“种苹果能挣几个钱?”面对村民的质疑,呼永祥心里有本账:宜川县地处北纬35度,是黄土高原优生苹果最佳栽植区,产出的苹果色泽艳丽、果形端正、清脆可口。只要销路打开,肯定能赚钱。

“最初试种了13亩苹果,前半年忙着务果,后半年四处推销。”回想起当时的艰辛,呼永祥记忆犹新,“丰收的喜悦很快被销售难冲淡。好苹果只能低价卖给中间商。”

“好产品得自己卖。农民光会种地不行,还得懂经营。”凭着一股韧劲,呼永祥成为村里第一个“苹果经纪人”。

后来,国家鼓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呼永祥立即行动起来,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当时,很多村民怕吃亏,我就把账算给他们看:统一采购农资能省多少钱,统一销售能赚多少钱……”最终,呼永祥动员了5户村民,和他一起成立了宜川盛丰果业专业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已发展到120多户成员,苹果种植面积2000亩。

为了打开市场,呼永祥四处推销。他背着样品,坐火车硬座、住小旅馆,跑遍广东、四川、上海等地。“有一次在武汉,我背着15公斤苹果走了十几家市场,脚底磨出血泡也没放弃。”呼永祥说。

2019年,随着苏陕协作深入推进,呼永祥抓住机遇,带着精心准备的样品,走访无锡各大商超寻求合作。次年9月,他投资100万元打造的延安苹果专卖店在当地开业。

“仅3个月,我们就卖了18吨苹果,营业额突破38万元。”谈起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呼永祥难掩兴奋之情。

随着业务扩大,只有初中文化的呼永祥感到力不从心:复杂的合同、发票流程让他应接不暇,传统的包装和销售模式难以获得品牌溢价。

儿子在“云端”闯出新天地

2019年,呼鹏大学毕业,到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

“每次回家,看到父亲那么辛苦,我就想用所学帮他。”2022年,积累了丰富的数字营销经验的呼鹏辞职,加入父亲的“苹果事业”。

起初,父子冲突不断。

“我要做品牌、搞电商,父亲觉得是花冤枉钱、不务正业。”呼鹏说,他没有硬碰硬,而是用数据说话:合作社每年15%左右的次级果加工成果汁,利润能够翻两番;通过电商销售,苹果均价和复购率均大幅提高。

在品牌建设上,呼鹏设计富有黄土风情的包装,快速完成“苏陕情”商标注册,并开拓直播带货等新渠道。2024年,“苏陕情”苹果经官方检测,533项指标全部符合欧盟标准,成为宜川县首个走向国际市场的合作社品牌。

“‘苏陕情’既体现陕北特色,又蕴含两省情谊。”呼鹏介绍。

2022年起,借助新吴宜川两地商会资源,呼鹏推出“宜川有我一棵树”认养计划,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联动模式,带动43户果农创建“百亩无公害苹果示范园”。目前,已有600余棵苹果树被外地客户认养。

一系列创新举措带来的是:专卖店连续3年苹果年销量突破80吨,年销售额保持在300万元以上。

“年轻人脑子活,办法多。”呼永祥感慨,“苹果不仅要‘种得好’,还要‘卖得巧’。”

如今,老呼严格把控产品品质,小呼专注开拓市场与品牌建设,父子二人配合默契。

“当年,我靠双脚丈量市场,如今,儿子用指尖连接世界。咱果农不仅挑上了‘金扁担’,苹果也插上了‘翅膀’。”呼永祥说。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