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小苹果 大产业 强带动——关于延安苹果产业联农带农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农民日报 时间:2024-06-04 09:25:43

小苹果大产业强带动

——关于延安苹果产业联农带农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调研组

健全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是我国大国小农条件下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陕西省延安市苹果产业在黄土高原上稳步崛起,成为“土特产”发展的一面旗帜、联农带农的一根标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延安苹果产业时指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近日,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调研组就延安苹果产业联农带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总体上,延安干部群众发扬“延安精神”,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因地制宜、久久为功,一代接着一代干,走出了一条“小苹果、大产业、强带动”的特色产业振兴之路,富了老乡、强了县域、绿了自然,深刻改变了乡村面貌。延安苹果产业在发展中形成的联农带农经验,对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和组织化程度,与现代农业和大市场相衔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

基本情况

1940年,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引种苹果,开启了延安苹果的发展历史。延安干部群众在寻找致富路上,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经历了“烟果羊薯”到“南果北薯”,再到以“苹果”为主的发展历程。历届延安市委市政府均把苹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倾斜投入各类要素资源,成为上百万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苹果产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但始终面临占比超80%的小果农如何衔接现代农业、如何对接大市场、如何稳定可持续分享全产业链收益的困境,这也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延安覆盖面最广、从业人数最多、联农带农效果最佳的乡村特色产业。主要有以下突出成效。

一是区域布局优,基地规模大。按照“果树上山、米粮下川、坡上种草、畜牧进沟”原则,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南部塬区和北部山地两大产业带,苹果种植面积达332万亩,产量464万吨,均占陕西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全市有100万人、80万名农民从事苹果生产。

二是产业链条壮,综合效益好。聚焦“优化前端、培育中端、提升后端”,突出延链补链壮链强链,苹果全产业链综合产值506.7亿元,占延安市GDP6%、农业总产值的60%,年均提供就业岗位37.3万个,务工收入58.1亿元。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2%和专业县、镇、村农民收入的90%来自苹果产业。

三是主体培育快,利益联结紧。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有超600家果业企业、2100家专业合作社、6600家家庭农场、200家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广大果农开展契约式、股权式合作,探索多种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显著提升农户生产经营现代化水平。

四是科技创新强,产业根基稳。聚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大幅提升科技贡献率,乔化、矮化栽植比重调整为75.5%24.5%,早中晚、红黄绿品种搭配更为合理,矮化密植、旱作节水、豆菜轮茬等集成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80%以上,带动亩均增效5000元以上。

主要做法

延安在苹果产业发展中始终坚持联农带农导向,深入谋划推进、加强实践探索,不断优化共创共享、共融共生的产业生态,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让果农吃上“定心丸”。即强化行政推动,抓牢联农带农组织保障。延安设立市级果业中心,13个县(市、区)均设立县级果业局或果业中心,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组织保障,在全国并不多见。联农带农既是产业发展问题,更是农民利益问题,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以及鲜明的政策导向,连续出台五个苹果产业发展“五年规划”以及系列扶持政策,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政策体系。一是财政补贴直达果农。小农户发展能力不强,整个产业根基就不稳。延安苹果产业补贴政策覆盖苹果栽种、科技服务等生产环节,老园改造、防雹网、仓储冷链等基础设施,以及品牌打造、渠道拓展等市场环节。安塞区果农刘生明说,50亩老果园改造,他获得政府一次性补贴35万元。二是财政补贴撬动带农。延安将联农带农机制作为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前提条件,形成带农多收益多的导向。延安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按照联基地1000亩以上、带果农200户的标准,获得奖补700万元。延安还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投放苹果贷款200多亿元,成立247个村级互助资金协会,探索“5户联保+产业大户担保”的互助金融模式。

让苹果融进“全链条”。即塑强产业链条,抓强联农带农产业基础。调研中看到,延安坚持全产业链思维,在前端生产提质增效基础上,加强中端采后提升巩固、后端营销提力扩面,为联农带农奠定坚实产业基础。一是补齐产后短板。加快提升产地初加工、冷藏保鲜等能力,全市分批采收分级销售达到90%,基本实现了果品精准分选、周年供应。农业农村部支持延安冷链项目资金2.48亿元,新建库容30万吨冷库,显著提升冷藏加工能力。二是强化品牌营销。实施“大基地、大品牌”战略,集中打造“延安苹果”“洛川苹果”两大区域公用品牌。延安苹果八上太空,“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认养活动风靡全国,国内中高端市场占有率68%,仅广东市场年销售量超过100万吨。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果汁、果醋等深加工产业,以及果袋、果箱、果网等配套产业,引进西北地区最先进的纸箱厂和国内最先进的防雹网厂,关联企业总数达到141家。产业链供应链能力提升的同时,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让果农挑起“金扁担”。即抢占科技高地,抓实联农带农基础支撑。调研中可以看到,延安不仅注重苹果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抢占科技制高点,更注重让广大果农及时掌握先进适用技术,抢占产业先机。一是筑牢苗木繁育基础。成立陕西第一家苹果研究院,设立10个试验站,建成全国最大的苹果种质资源圃,以及160亩苗木繁育基地,果农获得优质苗木如“近水楼台”。二是注重技术集成推广。总结形成20多项本土栽培技术,其中3项被列为部省主推技术。建成示范园500多个,显著提升主流集成技术大面积应用。洛川县相关负责人说,苹果矮化密植新技术体系破解了“品种老、树龄老、果农老”的难题,实现果农亩收入翻番。三是培养乡土技术人才。实施百万果农素质提升培训工程、果业“鸿雁”人才培育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聘计划,用好“土专家”“田秀才”,实现每村一名技术人员,形成县、乡、村果业头雁人才体系。

让果园加入“大家庭”。即健全联结机制,抓准联农带农关键环节。调研中可以看到,“老人无力种果、年轻人无意种果”“基层果站技术员老化断层”等现象较为突出。社会化服务无疑是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引入现代农业管理的重要方向。一是完善适度规模经营机制。以职业果农和家庭经营为主体,推广“以株代亩”分田法,探索成本可控、效益优等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对规模较大园区和村集体新建果园,坚持“主体管两头、农民管生产”,分包给能人和大户,把经营权盘活给新主体,把小农户嵌入产业链,打造利益共同体。延安果业中心负责人说,目前看,一个果农经营果园规模15亩左右,投入产出比最佳。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果农提供农资、技术、贮藏、销售等单环节、多环节、全程化托管服务,形成20多个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方式。洛川、富县、宝塔等县区推广“全托管、半托管、反托管”果园托管模式,引导老果园、零散果园加入“果园托管大家庭”,解决了果农缺劳力、缺技术的难题。

主要模式

延安市在探索苹果产业联农带农实践中,因地制宜形成多种主流模式,有效推动小农户融入全产业链,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套餐式”服务带动。该模式主要依托社会化托管服务组织,制定多样化项目服务内容及标准,提供代种、代管、代收、代售等单环节、多环节或全程化托管服务,有效提升小果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黄陵县“金丰公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说,苹果种植从业者老龄化、雇工难、成本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上苹果现代化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大量小果农没有能力单独应对。该中心推行“全程机械化+生产托管+综合农事”服务新机制,与68个村签订托管协议,累计服务果园5000余亩、果农1560余户,亩均效益提升800元。

“订单式”销售带动。该模式主要依托商贸企业自身销售渠道优势,与苹果种植主体签订订单,前者按合同先行预付“定金”或“保底价”收购等方式,后者在约定时间内按标准和数量交付苹果。不仅解决果农销售难题,也保证了企业高品质货源。富县富旺合作社与深圳华润万家等大型超市签订长期订单,带动700多户果农按统一标准生产销售,有效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延长县15名大学生联合创建星火燎原电子商务公司,托管包销123500亩果园,果农平均增收2800元,实现了企业和果农共赢。

“捆绑式”一体带动。该模式主要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全产业链能力,按照利益捆绑、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原则,通过组成产业化联合体等方式,把果农和企业都镶嵌在产业链中,发挥各自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产、供、存、运、销”一体带农机制,具有组织结构的完备性、生产过程的严谨性。洛川顶端公司通过测土配肥、投入品使用、管理数据库服务、果品检测等全程配套服务,实现全环节质量管控,保证苹果品质一致性,带动1000户果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支付农民务工工资6000万元以上。

“引领式”组织带动。该模式主要依靠较强的村集体组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合作社产业组织、果农能动作用有效融合,既发挥组织优势,又遵循市场灵活性,统一开发经营本村资源,整体提升村民苹果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实现果农致富、集体增收。黄陵县葡萄寨村对全村土地进行大平整,统一规划、统一建园后重新分配给村民,村集体提供统一配套设施、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市场销售,带动200户果农,每户年均增收3700多元。

“融合式”发展带动。该模式主要以苹果产业为牵引,注入文旅、物流、电商等产业形态,形成苹果产业集群效应,为果农提供多种收入来源。安塞区南沟村通过大力推动“苹果+”,引导200户村民以土地入股一家运营公司,建起1060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同时开发生态酒店、格桑花谷、沙地摩托等旅游项目,推进果游融合发展,全年吸引游客近50万人次,综合收入高达2500万元,村集体和村民共享收益。

有关建议

调研中感受到,产业联农带农实践性很强,需要放在一定发展阶段来动态观察。延安苹果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联农带农提出新要求,需要补齐短板弱项。比如,产业链前后延伸不够,产业融合带动不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能满足产业需要,托管、代管等服务覆盖面和服务质量亟待提升;个别区县联农带农做法简单机械,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等等。

综合调研了解情况和基层意见,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提升苹果产业化水平。依托延安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实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加快完善种苗繁育体系,提升采后处理水平,打造高端交流平台,建设市场营销体系,优化全产业链联农带农方式和途径,打造引领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样板。

二是加快发展社会化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单环节、多环节、关键环节的托管服务,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引导小果农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

三是完善可持续利益联结机制。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坚持权责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不搞“硬挂钩”“拉郎配”,构建“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长效机制。

四是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健全联农带农服务标准、合同标准,加强跟踪指导服务,增强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的契约意识和法律意识,既要保障小农户利益,也要保护企业积极性,有效防范和应对市场风险、道德风险。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