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两天抖音上,刷到你了,在新疆呢!”
“我在快手上已经关注你了,苹果种得真好!”
11月26日,刚从新疆和田回来的“果三代”李海民和叔父李蛇喜,在“中国苹果第一村”阿寺村的街道上悠闲漫步,不时就有村民和他们打招呼。
李海民“果三代”这个称呼可不是随口说的。1947年,李海民的爷爷,被誉为“洛川苹果之父”的李新安从河南灵宝运回来200株苹果树苗,在自家6.7亩的地里开启了洛川县苹果产业的发展之路,也让周围的乡亲们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一亩园可顶十亩田”。
“吃水不能忘了打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咱们的苹果产业发展得这么好。我们不能忘记李新安老人把苹果树引进到洛川来,大家才能发家致富。”阿寺村村民李宝珍激动地说道。
李新安经历了两个时代、两个社会。旧社会时,他被拉去当壮丁,在河南学务果吃苦作难。引进苹果树时也受到极大的阻力,他冲破旧习惯势力的阻力,建立了洛川高原上第一个苹果园。建国后,他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发展苹果产业,最终成就了现在的洛川苹果。
“在我印象中爷爷特别能吃苦耐劳,而且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为了苹果事业特别执着。他这样做就是为了改变当时我们阿寺村的生活现状。”李海民说道。
对儿时的李海民来说,其实印象最深的还不是种苹果,而是偷苹果。当时爷爷李新安的果园已经大有起色,每当苹果成熟的时候,李海民隔三岔五就纠集一帮小伙伴去爷爷的果园里偷苹果吃,偶尔也会被抓住,但爷爷并不会收拾他,还会专门给他们摘一些苹果,让他们放心吃,那香甜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就特别佩服我爷爷,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能把苹果引进回洛川,我也想像我爷爷一样敢为人先,把事情做到前头,把苹果产业做大做强。”李海民满是怀念的说道。
爷爷种苹果,靠的是胆识,靠的是先人一步;父亲种苹果,靠的是经验,靠的是爷爷积攒和传授的“手艺”。到了李海民手上,他依然种苹果,但他在先辈的经验基础上更是崇尚“科学”。
1986年,18岁的李海民从父亲的手里接过苹果园,喜欢看书,喜欢钻研的他就一路翻新着花样“折腾”,一点也不像个“农民”。不算小打小闹,光是大型技术改良就进行了3次。
2015年,李海民又把目标定在了“不套袋”苹果上,他专门出国考察,寻找优质品种,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种起了“阳光苹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21年李海民的“阳光苹果”终于见到了实效,从果面、直径、糖度等指标精心进行筛选后,一颗“阳光苹果”卖到了20元的高价,他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这种精神也让叔父李蛇喜看到了父亲的影子。
“海民侄子种苹果,确实很成功,都是他能够坚持和创新,这与我父亲过去引进推广苹果时那种敢为人先的精神非常地像,希望海民能够继续发扬传承我父亲那种精神,把苹果产业做的更好。”李蛇喜说道。
取得成功的李海民并没有自满,他很有更多的想法要去实现,近些年他又在苹果的品种方面苦下功夫,试种了秦脆、瑞雪等八个品种的苹果,认真观察记录生产性状,目的还是解决洛川果农发展新建园时选种难的问题,让果农少走弯路。
自1947年李新安在洛川建起第一个苹果园,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在他的身后,无数像李海民一样的“果二代”“果三代”继承他的精神,让洛川苹果产业真正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如今洛川拥有苹果种植面积53万亩,洛川苹果的品牌价值达到687亿元。2023年洛川苹果总产量更是达到112.78万吨,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到2025年,洛川苹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突破2万元。
“今后,我会逐步扩大经营规模,继续研究苹果免套袋技术,试种出更适合洛川塬上种植的免套袋苹果品种,降低果农种植成本以及人工成本,助力乡村振兴,让种植户更轻松,让消费者更满意。”李海民信心满满地说。